Route
Contact us
2024-07-17 14:44:44
ky体育app下载官网手机版曹海涛:投资中各种“神”大多惨淡离场是什么毁了投资“常识”铁打的投资圈,流水的明星,时光荏苒,斗转星移,究竟什么才是投资者应该避免和坚守的?《教父》里曾说过:
因为公募基金的规模迅速扩张,A场上很多的公募基金经理成为了金融圈的明星,一时间吸粉无数。慢牛一来,基金太火了,2020年虽然被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但也不影响大多人认为后疫情两年是互联网基金的大丰收年,80后、90后、00后的一批批基民都涌入到了互联网基金的大池子。而基金行业也开始走向了网红带货之路,直播和追星俨然成了互联网基金新时代的新玩法。
但试问,历史上的基金经理造神运动何止一两次次,那些曾经的明星基金经理,直到如今还依然存在或者依然风光无限的还有几人呢?历史不断重演,但结局总是惊人的相似。
谈到世界最著名的科学家,非牛顿莫属,他发现“万有引力”定理,为天文学中的天体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牛顿本人,是一个资深股民。
1720年,英国大热,许多人借钱加杠杆炒股。科学家牛顿很快就翻了一倍,他自认为自己的聪明是赢得重金的根源。
就像大多数人进入赌场之前想的一样,牛顿一开始想的就是他如此聪明,肯定会避开韭菜们的愚蠢,他必须落袋为安。可是,也像大多数人进入赌场后一样,进去之后,想法一下都变了。1720年4月,“贪婪“”的牛顿借了好多钱,再次杀入。两个月后,股灾来了,整个英国,一时间“血流成河”,牛顿这次孤注一掷的投资惨淡收场。
一时间被打入深渊的牛顿,在无限的悲痛和感慨中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
金融学界威望最高的是谁呢?莫过于欧文·费雪。他被公认为美国第一位数理金融学家,他是货币主义和计量经济学的创始人,他使经济学变成了一门更精密的科学,太多金融学的公式和金融学原理来源于他。其中,他揭示了通货膨胀情况下,名义利率和真实利率的关系,这是货币理论的基础。
欧文·费雪在上赚了10多年的大钱,成为了当时最富有、最知名的金融学家。1929年崩盘不到两周时,他却好像是被市场冲昏了头脑,居然预言:“股价将达到某种持久的高峰状态。”结果在那场股灾中,数以千计的人跳楼。
欧文·费雪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顷刻间倾家荡产。而之后,无情的更是一路下跌,道琼斯指数从1929年的381点跌到了1932年的40点。之后,费雪彻底崩溃了,破产的费雪无钱支付房租、又被税务局讨税,10余年后,穷困的费雪终于被癌症击倒,曾经风光无限的金融学家黯淡离场。当道指由1929年的最高点381点跌到1932年的40点时,当道指由1929年的最高点381点跌到1932年的40点时,
畅销书《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中的主人公,是杰西·劳伦斯顿·利弗莫尔,是一位知名的美国股票投资家,被称为华尔街投机之王。很多人以为这本书作者本身就是利弗莫尔,其实这本书是一位资深记者连续采访这位华尔街投机之王而撰写的。
这本书书写了股票交易方面的传奇经历和感悟,探讨了股票市场的本质、股票交易的原则以及参与各方的心理与策略。利弗莫尔被认为是日交易的先驱人物,也曾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但是经历过多次的人生大起大落,经历了投资生涯中的多次破产,加上事业和家庭的双双失败,最终,利弗莫尔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造成多次投资没有遵循自己的交易原则而失利,最终导致的后果。
2007年8月,乔治·索罗斯邀请了华尔街顶尖的经济学家和投资家,在纽约长岛最东端的南安普敦举办了一场午餐会。会议的主题是:我们是否即将经历衰退?21个与会者中19人表达了乐观的看法,仅有两人不同意此观点,其中之一就是索罗斯。
会议结束后,索罗斯更确信金融危机肯定会来,同时索罗斯强调,“经济学家和专家的话,那都是反向指标,你见过他们赚钱吗?”
索罗斯有一个很重要的思维逻辑,善于认错!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们愿意去证明,即证实,去证明自己多么的成功,去证明真理或者自己的思想有多么正确、预测有多么准确,或者去证明自己有多厉害。而索罗斯善于去证伪,去认错,其花较多的时间去思考什么不能做,并承认,并改正,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保罗·萨缪尔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萨缪尔森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诸多领域,包括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是全世界最畅销的教科书萨缪尔森是非常智慧的经济学家,在多次实践后,他深知投资不是看自己的经济学研究有多么深奥,主要靠实战。
他进入大学学习经济学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目的,因为那个时候他以为学好经济学就可以赚到钱。后来他把大量的数学分析引入到了经济学分析中,这样彻底改变了原来经济学是以文字分析为主的理论描述。
萨缪尔森,唯一的赚大钱是投资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并成为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大股东。当萨缪尔森终极一生想去探索的奥秘时,他最终的选择是去选择相信人,他选择相信巴菲特,长期投资伯克希尔哈撒韦,作其长期的股东。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国经济学家,现代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
他不再对市场的波动有兴趣,而是想尽办法购买价格低估,而收益会不错的股票。当很多投资者天天忙于操盘或者奔走于各种买卖股票时,凯恩斯过上了十分正常和惬意的生活,每天都按时起床、吃饭、工作、睡觉,基本不太理会市场的短期波动,只是偶尔看看投资组合的情况。
要知道,凯恩斯时代,正是经历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股灾。但从1928到1945年的8年间,其管理的剑桥大学国王大学的基金的年均回报为13.06%,远远高于同期-0.11%的英国回报率。
在投资领域,理论是靠实战和体悟总结的,不是靠纯粹的学术支撑的。投资,不仅是科学,更是觉悟,不仅靠聪明,更靠智慧。
尤其,不代表经济,与经济也不完全同步。不仅是经济的晴雨表,更是代表着强烈的预期,其受到多种例如政策、货币、周期、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从理论上分析时,百分之百的都会有假设和前提,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假设和前提的条件几乎是不存在的。
上世纪最伟大的投资人之一,《时代杂志》评他为首席基金经理,曾花13年时间打理的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他就是彼得·林奇。
他对依赖经济景气预测作为投资判断观点的经济学家嗤之以鼻,在他看来美国有6万名经济学家,却没有一个人预测到1987年的灾难。
巴菲特在投资生涯的总结中,特意强调,过去所有50多年的投资决策中,他只对特定企业的业绩作出商业预测,但没有一项是根据对经济周期或经济形势的预测而做出的。预测往往是不可信的,也是经常会被打脸的,择股还是择时上的选择,真正的投资人看重的择股。
相反,在日常的人和人的投资思考或投资交流中,大众最喜欢的就是“预测”,尤其喜欢讨论“国家大事”,更习惯对经济形势和未来作出预测。投资,这个最简单、最难的事,真正的赢家居然最故意躲开的是人们最喜欢做的事--“预测”!
常识是社会对同一事物普遍存在的日常共识。常识,往往对应的是专业,因为常识指的是一般的、普通的知识。
直白的说,常识,就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从学术角度上说,常识是人要获取专业知识前需要的一切基础知识。
伯克希尔哈撒韦原来有三位创始人,巴菲特、芒格和古瑞恩。1973到1974年,美国遇到暴跌。里克古瑞恩在这波暴跌中使用炒股,以高杠杆博反弹,可美股在两年之内跌了70%。他为了还钱,走投无路,最终把伯克希尔的股票以每股4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巴菲特。而如今,伯克希尔的股票接近40万美元一股。
巴菲特对此说了一句重要的总结:“查理和我,我们两个一开始就知道我们将来一定会极其富有的。因为我们知道那肯定会发生,所以我们一点都不着急。里克跟我们一样聪明,但是他着急。”
巴菲特特意说明,经济学本身是娱乐大众的东西,就像综艺节目,不要过分的看重,这些东西很容易干扰投资者,让投资者迷失方向。
在一些正式的采访中,巴菲特特意强调,他这辈子也没有见到哪个经济学家成功开展企业收购或者在中大赚特赚。
他解释到,为什么经济学家不能真正赚到经济本身的钱呢?因为经济中有太多的变量,经济学本身也就是猜猜而已。
巴菲特举了一个生动的案例:如果投资者准备收购本地的企业经销商或者麦当劳,那么他不需要过多的去考虑择时,因为他需要考虑的是他付出的价格是否合理,尤其是他需要收购的是不是一个经营得好的公司,而不是因为今年经济的增长率是3%而不是2.8%之类的话。
从上述很多专家们的投资可以看出,之所以会出现惨淡收场或者抑郁等,并不是因为这些人不聪明,反而是非常聪明,如此聪明的人无论在科学、金融、数学等领域都是最顶尖的,这为什么不能让他们在投资领域一骑绝尘,反倒倾家荡产呢?
再深入分析,即使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什么专业的技巧,只有一些基本的常识和本领,他最差的结果也不过是和上述那些专家一样的结果,即破产或者倾家荡产。而其实,普通人在投资领域赚到钱的或者赚到大钱的,也是不在少数。
究竟是什么才会主导投资领域的核心或者原则呢?什么才是投资中最重要的事呢?什么才是投资中最需要突破的呢?什么才是投资中最大的干扰呢?
既然答案不是专业或者专家,而且专家在失利的比比皆是,更是说明了专业本身具有一定的负面性。
什么是专业领域造就的负面性呢?因为专业,所以更加固执;因为专业,所以不笃信常识;因为专业,所以模糊了大方向。
马克思,《党宣言》、《资本论》等思想巨作者。他人生唯一的一次投资股票的经历,里面充满了常识性东西,值得反复思考。
在多年的研究和撰写生活中,由于没有经济来源,马克思过着非常拮据的生活,主要靠着朋友的救济。马克思的老朋友威廉·沃尔弗在去世前留下遗嘱,将自己的600英镑送给马克思。他利用英国刚刚通过《股份公司法》的消息,深入研究,并分配到四只股票里面,用一个月的时间将从600英镑投资升值到1000英镑,然后落袋为安,彻底离开。
他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医生不许我从事紧张和长时间的脑力劳动,所以我就做起股票投机生意来了,不过效果还不错。我用那600英镑赚取了400多英镑。这下我暂时不用你和朋友们的资助了。”
这里面充满着哪些常识呢?马克思没有孤注一掷的集中投资,而是分散在四只股票里面,这是基本的资产配置;同时,马克思及时获利了结,不抱有更多幻想,只是在深入研究法案,确认其颁布有利于股份公司的发展而趁机抓住一次机会而已。尤其,在之后的朋友怂恿中,马克思异常冷静,深刻知道老友的遗产不适合长期做股票投资,他的精力还是要放在他的研究和写书的工作上,因此选择了放弃。
查理·芒格总结了两点:第一,要有独立思考能力。不合群、不善于沟通和交际,反倒是促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实,芒格在外人看来有些内向和冷漠,他多年来的投资总是出其不意ky体育,但巴菲特却盛赞他:芒格的智慧在我之上,没有他,我会比现在贫穷很多。
第二点,芒格强调了逆向思维的重要性。芒格没有把盈利放在第一位,而是遵循“不亏钱”原则,反其道而行之,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也不会因为一时的亏损和盈利而迷失自己的初心。
逆向思维在投资中的应用比较广,其中的一项逆向思维就是:“投资中一定是少数人在赚钱,因为少数人的思想是大部分人想不到或者不愿意去这么做的。同样,只有少数人赚钱,大部分人培养的基础上,少数人才能赚更多的钱,这个市场才会有人不停的愿意进来”。
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路易斯·鲁文斯坦做出了统计:历经多轮牛熊更替后,市场中最后的胜者只占约5%。大部分财富,在反复的震荡拉升和下跌的考验中,最终都被5%的投资者赚走!
当资本回报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当投资回报率超过了劳动报酬率,会刺激人们涌向资本市场。但终究是极少数人,用最简单、但是最难的常识做法赚到了超额回报。
未来的发展趋势已经很明显,财富越来越集中,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少数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财富,世界上所有人的努力好像都在去向少数人靠拢......
逆向思维很多时候都是反人性的,这与大部分人喜欢的从众心理相反。也因此很多人想不到或者做不到逆向思维。
举个例子,投资应该追求高质量的公司还是高曝光度的公司?大部分的人喜欢追求高曝光度的公司,喜欢追求热点、追求概念、追求流行,只有极少数人喜欢高质量的公司,因为高质量的公司在短期内波动较少,虽然比较靠谱但也没有太多想象力。
认知,是人们看待和对待世界的思维方式。认知边界决定人的边界,认知高度决定人的眼界,认知习惯决定人的思维方式。
很多时候,人和人比的,是对事情的理解、判断以及价值观的认同。升级自己的认知能力并形成认知习惯,才能拥有习惯的常识。
很多人在说中国A股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交易制度上、投资者结构上、国际化上、法治建设上等,也因此很多人在宣扬:未来的投资地域和机会还是主要是在美国即美股。
从常识的角度,首先一个简单的判断,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从经济、社会、军事及综合竞争力等是不是不断迈向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在过去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引领世界的发展,而在清朝时期带来了相对短暂的几百年落后,近些年来,中国正在逐步恢复世界的领先和引领。
如果这一点是肯定的,那么领先的中国势必不会有一个落后的实体经济。如果一个越来越强大的经济体正在引领全球,一个极具魅力的资本市场必然会相伴而生,也因此,A股也会是不断向好且逐渐具有重大投资价值的资本市场。
很多人之所以在投资上会犯错,是因为没有找到投资的正道和大道,大部分投资者在各种消息中、错误的干扰中迷失自己。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者,其大部分的精力是在梳理、确定、执行、调整、再确定、再执行自己定下的投资理念。如果投资理念没有确定改变的情况下,不要因为偶然的或者机会去进行投资,除非你确定因此要修正你的投资理念!
从投资理念上去思考,最好的时机是在博弈收益和风险的基础上形成固定的投资时机的原则。时机判定需要整体的确定性,而不是一事一议才是最好的时机。
投资者在买入各种新概念、新机会、新热点或新思路时,经常会在诸侯混战、百家争鸣时被各种中小企业吸引,虽然押中的回报时常惊人,但这大概率是失败的。最好的投资时机是在三足鼎立时买入最强的一支,或者产业格局、行业格局初步明朗后,在最好的风险收益比时一举投入!
但是,从常识性思考,谁能真正判断是真正的投资时机呢?大部分时候,反倒应该在较低的价格买入,才是相对好的时机。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你买的公司到底是不是一部合格的“印钞机”。
如果从常识上思考,低买高卖是永远的不败法则,但事实比较残酷的是,资本市场的波动一直让投资者自我反水,低卖高买居然成为了家常便饭。
说的再多,多不如简单而有效的执行。当投资者很容易做错选择的时候,记住当年芒格给巴菲特说的那句话:我宁愿以一个较贵的价格买入伟大的公司,也不以便宜的价格买入平庸的公司。
因为忙碌的工作或者不断的处在白热化竞争,人们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业务上、专业上和信息猎取上,而其实,限制人成长的往往是人的思维方式和常识的坚守。
人这一生,难免会不断的犯错,而人们虽然一直在不断地思考和归纳人生的哲理,但每一次常识被打破、并接二连三的犯错,大多是因为潜意识中选择并运用了所谓的“专业知识、个人偏见和泛滥的情绪”。
搜索您想要找的内容!
友情链接: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ky·体育(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电话:020-66889888 手机:13988260398
Copyright © 2012-2025 ky·体育(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16068046号-1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